1. 首页 > 星座时间 > 文章页面

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当下中国最有名的算命大师是谁)

八个小孩吃了一头牛,算命先生说,此人以后要当皇帝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以及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南唐烈祖李昪简介资料 李昪是如何建立南唐的算命先生说李家夺位,杨广怒杀32个李姓,李渊怎么活下来的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为何杨广没杀李渊

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原后唐王朝灭亡后不到两年,南方江淮地域又兴起了一个国号为唐的小王朝,史称南唐。两个唐朝的国君都姓李,都自称是大唐帝国的继承者。但其李姓,或是冒牌。或是赐予,实际上都不是唐太宗的儿孙,只不过是捡起旧旗以资号召而已。这里,我们就来看看南唐王朝的开创者李昪是怎样发迹,又是怎样建立南唐当上皇帝的,他的生活作风和治国业绩如何。

八个小孩吃掉了一头牛,算命先生说,此人以后是要当皇帝

一、孤儿发迹

李昪,字正伦,光启四年(888)十二月二日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因地而取小名叫彭奴。彭奴的父亲李荣,世本微贱,是一个老实巴机的农民,忠厚淳朴,笃信佛教,经常遁迹于寺庙,当地人就叫他“李道者”。入佛寺当和尚可以逃避兵役,当时军阀拉壮丁十分凶狠,李荣是因真信佛还是因逃兵役而遁入空门,现在已很难说清楚了。而当时李荣家庭负担很重,他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则是可以肯定的。小彭奴六岁那年,家乡又遇到战乱,他那位成天拜佛念经的父亲竟没能得到老佛爷的保佑,在混乱中死于非命。于是伯父李球将他一家带到濠州避乱,但不久,母亲刘氏又去世了。彭奴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伯父李球也因无力负起养育侄儿的责任,干脆把小彭奴送进了濠州的开元寺。

关于彭奴的姓氏,流行着好几种传说。据《江南野史》的说法,彭奴是大唐皇帝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后裔。而《吴越备史》却又说李昪本姓潘,湖州安吉人。另一种说法称他为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的苗裔,正史也把李昪说成是李唐王室的后代。李昪是不是李唐后裔在我们看来无关紧要,但李昪当了皇帝后确是自称为唐王室的后代。并以恢复祖业为己任,建立了一个新唐朝。

彭奴虽然姓李,但后来却有很长一段时间改姓为徐。

乾宁二年(895),后来建立吴国的江淮军阀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攻克濠州,虏走了剃着大光头的小和尚彭奴。彭奴当时长得很漂亮,一双大眼睛,勾得军阀杨行密喜欢得不得了,当时就收为义子养着。那个时代军阀藩帅普遍存在着养义子的习气,多子多兵,多施养育之恩,养子长大了就是自己的心膂肱股、以为己用。但杨行密亲生儿子众多,大光头小彭奴在杨行密眼里漂亮,在他儿子们眼里就丑了,他们容不得这个异己,更不齿与小和尚为兄弟。杨行密无奈,乃转送给其手下的大将徐温,他对徐温说:“这小子长得很漂亮,真逗我喜爱,但我儿子杨渥等始终不能容得他,只好把他送给你了,收下他做儿子吧!你真有福气。”这样,彭奴就成了徐温的养子,以后就改姓为徐,改名为徐知诰。

当夜,那徐温不知怎的美滋滋地做了一梦,梦见真龙天子向自己招手示意。第二天起来,徐温高兴得抱起新得的养子就亲了一下,他感到这是吉祥之兆。那知诰也天资颖悟,十分聪明,当下就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美得徐温捋着胡须直打哈哈。徐温的妻子也姓李,她更是把知诰看作有如自己所亲生,悉心抚养。小彭奴时来运转,有了这样好的养父和养母,再也用不着愁吃愁穿了。

徐知诰虽然年纪小,但十分懂事,对养父养母十分孝敬。他经常随徐温外出,有时不注意惹得养父发脾气,徐温气急了举杖就打,并将他赶走,不承认父子关系。但每当徐温回到家时,都发现知诰在门口迎拜,徐温奇怪地问:“你怎么在这里?”知诰答曰:“做人的儿子,没有父母怎么过?父亲有怒就依靠母亲,这是做儿子的本性。”徐温听后怒早消了,内心充满怜爱,更后悔举杖打儿子的粗暴举动了。

及至年长,徐知诰长得身长七尺,四方大脸,标准身材,说起话来声音有如洪钟一般,远远望去有点吓人,近处交谈却十分可爱。他的两只脚长得修长,快步如飞,即使是慢慢地走,跟他的人也得气喘吁吁地小跑才能赶上,有算命相面的人说:“这是龙行虎步。”知诰20岁那年,徐温为他聘王氏为妻,王氏很贤惠。养父有病,小两口总是自晨至夜侍侯在旁,衣不解带,悉心照料。只要听到义父咳嗽一声,必上来抚持或捶背。徐温问谁在?知诰笑:“是知诰。”又问:“还有谁?”又答:“知诰妇。”徐温于是十分感动,也就更把知诰当作亲生儿子看待了。以后,又令知诰主持家务,家里俸料颁赐,生纳府禀,一皆交由知诰处理。知诰在治家的过程中也增长了才干,杨行密亦对徐温说:“知诰真是一个俊杰,别的儿子都难以比肩啊!”

徐知诰的养父徐温是海州朐山人,年青时因家贫,乃以贩私盐为生,参加过唐末农民大起义。后来转入唐淮南节度使李行密部下为将,因他不愿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故长年不居战功。徐温目不知书,没有文化,为人沉毅寡言,很少与人交往,但一般人都很敬畏他。杨行密攻克宣州,部下将吏都去抢夺金帛,徐温却独自去占据米囷,煮粥救济饥民。杨行密于是对他另眼相待,知道他不同于一般人,自后时时委以重任,迁官右牙指挥使,为杨行密麾下“三十六英雄”之一。徐温虽无赫赫战功,但多智数,参与谋议,深受杨行密的信任。

徐知诰荫养父之恩而逐渐发迹,年稍长即任职杨氏幕府,成为统兵的牙将。随着徐温权势的扩展,知诰也步步高升,22岁时已任元从指挥使。他的命运沉浮已和养父徐温的进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步着权力的台阶

天佑二年(905),杨行密得病。却意外地把长子杨渥从身边支走,外任宣州节度使。右牙指挥使徐温私下对杨渥说:“大王得病,却让嫡嗣出藩,此中必有奸人作崇,以后若召你回京,如果没有我的亲笔信,千万别贸然而归,以免杀身之祸。”杨渥听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月,杨行密病重,命判官周隐作符召杨渥回,周隐推荐大将刘威代政,杨行密将此告诉了徐温,徐温急忙遣使把杨渥召回。杨行密死后,徐温在拥立杨渥的过程中立了大功,成为杨渥最为信任的重臣。天祐四年(907),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杨渥在淮南仍用唐年号,与朱梁对抗。

杨渥继位后,昏暴好杀,其父杨行密的旧将或诛或死,存者寥寥,唯有徐温和张颢居中用权,典掌牙兵。而杨渥对此猜忌日甚,图谋除去。徐温和张颢乃先下手为强,将杨渥缢死。但张颢恐吴臣不服,欲举全吴之地投降后梁,以求朱全忠的庇护。他还欲排挤徐温,徐温听谋士严可求之计,以讨逆为名,趁机把张颢杀掉,拥杨行密的次子杨渭(隆演)继位。从此掌握了杨氏的军政大权。

由于养父执吴大政,徐知诰也官运亨通,升迁得很快,天祐六年(909),徐温将他迁为升州防御史,兼楼船军使,命其在升州编练水军。第二年,知诰又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天祐九年(912),徐知诰参加了讨平宣州的战斗,又以功迁任祐州刺史,掌握了一州的军事和行政。任内五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时,江淮初平,吴境内地方州县长吏习惯于以前的成规,一切为备战,一切为打仗,搞战时经济,对人民的赋敛特别凶狠。徐知诰在州安揖流民,组织农业生产,减轻农户的赋税负担。又澄清吏治,罢免贪污受贿的地方官吏,使地方政治大为好转。他还广举文事,搜求遗书、招延宾客,倾身下士,在自己周围荟集了一批人才,如马仁裕、周宗、曹悰等,都成为忠心于他的亲吏,协助他做好各种军政事务。

徐温听说养子知诰在升州政绩斐然,十分高兴,就在杨隆演面前大讲好话,天祐十一年(914),加知诰官为检校司徒,成为吴国的重臣。这一年,徐知诰才26岁。

知诰又在升州修城墙,至天祐十四年(917)修成。这年夏天,徐温亲往视察,他见升州城制度宏丽,易守难攻,整个州境治理得井井有条,心里十分高兴。他知道这个养子很有经国治世之才,于是更加重用。知诰成了徐温安插在地方上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

徐温在江淮执政的时间很长,他拥杨隆演为吴王,自己任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拥重兵居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又命长子徐知训驻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监督杨隆演,养子徐知诰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团练使,加检校太保,以控扼江南。

徐知诰起先不愿赴润州,要求改镇宣州,徐温不许,其部下幕客宋齐丘分析当时形势,为知诰策划说:“徐知训在扬州搞得很不象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完蛋,到时你就可以率兵渡江,掌握吴国政权了。”知诰一听顿时省悟,立即到润州赴任,理民行政,一如在升州时。

那徐知训虽是徐温的长子,但年龄比知诰为小,他凭借父亲的权势,少年得志。悍愚无知,骄横贪暴,为所欲为。早在宣州刺史任内,因聚敛苛暴,百姓就对他恨之入骨。徐温把他安插驻广陵,吴国军政实权全在其掌握之中。知训驻广陵后,更加荒淫骄奢,往往凌侮诸将,对吴王杨隆演,更是经常侮弄,甚至戏骂殴打。杨隆演懦弱,忍气吞声,周围的人却看不下去。知训以为杨隆演好欺,没有收敛,最后终于逼出了乱子,被杨隆演手下大将朱瑾杀死。

徐知诰在润州得到来自扬州的马仁裕的报告,急忙率兵赶到广陵平乱,安定秩序。于是,遂代知训执吴之大政。这年乃天祐十六年(918),徐知诰刚好30岁。

这时,徐温尚在金陵,他对自己亲生子徐知训的作为深为痛惜,对养子徐知诰的举动深为赞许。于是就承认了知诰的地位,承认知诰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徐知诰在广陵执政也的确比知训搞得好得多。他常派人下去察视民间饥苦,有穷得揭不开锅的,往往赒济送米。暑夏天,在烈日下也不置阳伞,左右若进伞遮太阳,他总是说:“士众都暴露在烈日下,我为什么要盖伞?”天热左右为他张扇,他也下令持去。由于他自己就有过艰难困苦的经历,所以入居高位仍保持了勤奋俭朴的作风。于是上自吴主杨隆演,下至巷里百姓,都对知诰十分满意。虽然徐温在金陵遥控大权,但吴人早已归心于徐知诰了,巴望知诰能作吴国掌政者。

次年(919),徐温、徐知诰父子拥杨隆演为大吴国王,改元武义,置百官、宗庙、社稷、宫殿、文武,皆用天子礼。杨隆演拜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当时人称为政事仆射,即宰相。这年徐知诰已经33岁了,但看上去显得只有二十多岁,似乎嫩了一点,为了使自己更具宰相风度,据说他请人给了一剂药,喝下去后,鬓须皆白,显得更象一位持重的老者、令人肃然起敬。于是每天坐在宰相府处理军国大事,迎拜如流。

徐知诰在宰相府内立了一个漂亮的亭子李昪简介,叫做“延宾亭”,专门用于招待各种人才名士,凡有人来,他便于此置茶畅谈,咨访政务得失,并问民间疾苦。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甚至至夜才罢。于是,天下豪杰往往来归,当时中原丧乱,名贤耆旧有德才者听到吴宰相礼贤下士,纷纷拔身南来,投奔知诰门下,致使人才幅凑。知诰为了多招揽时俊,又专门派人在淮河边置办事处,专门给南奔的名士发放盘缠,凡来归者皆量材录用。于是北方士人闻风而至者坐无虚日,大大壮大了南方小王国吴朝的力量。

徐知诰在处理与徐温的关系上也更加注意,虽然徐温承认了自己的宰相地位,但他并不因此掉以轻心,而是对徐温更加极尽孝道,以身以事使徐温感动。同时,他也处处精心策划,注意分寸。如徐温入朝,以兵仗相随,知诰感到不妥,乃密告吴王杨隆演说:“温虽臣之父,忠孝有素,而节度使藩镇入朝觐见天子,从来没有以兵相随之例。”请让我父亲不要开这样一个不好的先例。”于是,他就以杨隆演的名义令徐温入朝去兵仗。这样一来,既稍稍限制了徐温的威风,又在朝中表现了徐温忠谨过人,堪为表率。徐温本人也认为这样做更好,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徐温爱穿白袍,每逢他的生日,徐知诰照例献上一袭白袍,以尽孝子之心。有一次,一个拍马溜须的家伙向徐温献媚,语涵双关地劝进:“白袍不如黄袍好。”黄,乃皇帝专门使用的服色,知诰听了当场正色呵斥,他向徐温说:“令公忠孝之德,朝野共仰,而一旦惑于谄佞之说,传之中外,就要沾污了一生的英名,希望令公不要听信这些妖言邪说。”徐温听了满口称赞,认为他说得很得体。在当时形势下,徐温要废掉杨隆演自己来当皇帝是用不着费吹灰之力的。徐知诰给养父戴上一顶忠臣的高帽子,拖延了徐温夺取皇位的时间,而他自己却可以广揽人才,积蓄力量,在权力的台阶上步步高升了。

武义三年(921),吴主杨隆演死,徐知诰又拥立杨隆演的弟弟杨溥为吴王。过了六年,徐温也因年老多病而快要进棺材了,他手下的行军司马徐玠是一个纵横捭阖之士,经常在徐温面前叨咕,劝徐温以亲生儿子徐知询辅政,而不要把大政假于他姓养子。知诰得到消息后内心十分惶恐,徐温对他有养育之恩,他对养父也很有感情,于是主动要求罢政事,去镇江西。这一年,他加同平章事兼领江州观察使,但他写好的表还没有呈上,徐温就已病重身亡。于是,仍然留在广陵执政。

徐温死了以后,徐知询接替了他的位置,领金陵节度使,统有大军。徐知询不服知诰的领导,势力比知诰更强,但知询和他哥哥知训一样,智力不开,为人轻率,不为父亲左右部将所拥护,在与义兄徐知诰争权过程中,得不到部将的支持。知诰于是用骗术诱知询到广陵来朝见吴主杨溥,然后把他扣留下来,夺取了他在金陵的兵权,改任左统军。知诰自己则加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握全国兵马。他又封自己为浔阳公,后又改为豫章公。太和元年(929),徐知诰41岁了,他学徐温的样,以自己儿子景通(即李璟)、景迁先后驻广陵,自己移师坐镇金陵。当时,金陵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居于广陵之上,但吴国朝廷则从来没有离开过广陵。

天祚元年(935),徐知诰加官号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但是,官号再加也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到第二年,徐知诰尽辞上述毫无意义的官号,开大元帅府,置僚属,建立自己系统的一套官僚班子。他要自己当皇帝了。于是加九锡,备殊礼,以升、润、宣、池、歙、常、江、饶、信、海十州为齐国,这已占去了吴国领土的近一半。附近的小国闽、吴越也看得很清楚,亦皆遣使劝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已稳稳地掌握了吴国的全部权力,他要取代杨溥当皇帝,当然已是不用费吹灰之力的事了,仅需要再迈步踏一个台阶。

三、在皇帝的宝座上

天祚三年(937)十月,徐知诰49岁了,他自感年事渐高,唾手可得的皇位不能让给他人,于是急于禅代。他迫令吴主杨溥禅位于己,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称帝,建国号为大齐。以自己的生日十二月二日为仁寿节。追尊养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养母李氏尊为“明德皇后”。又尊禅位的吴主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则称“受禅老臣”。降吴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立自己的正妻宋氏为皇后。于是,一个新王朝在江淮大地建立了。

徐知诰又封徐温第五子知证为江王,第六子知谔为饶王,对徐温的后代皆极为优礼。又延用吴大臣,使政治局势保持稳定。他以建康,即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自己居西都,将中央***迁到金陵,改尚书省为尚书都省,东都尚书省为留守院。加自己的谋士宋齐丘为大司空,任宰相。养父徐温的谋士徐玠亦为宰相,共理国政。封儿子徐景通为吴王,后改封齐王,任太尉、尚书令、判六军诸卫事。另外几个儿子也都受封,女儿五人封公主,川子景遂为东都留守,江都尹,率留司百官赴东都。升元二年(938)九月,大臣太府卿赵可封上奏请求徐知诰恢复李姓,立唐宗庙。为求得内部稳定,徐知诰没有答应,于是徐姓大齐王朝乃先后存在了三年。

升元三年(939)正月,徐温之子江王知证,饶王知谔带头上表请求知诰恢复李姓,宰相宋齐丘、枢密使周宗等也上表请复李姓。知诰说不敢忘记徐氏的恩典,于是臣下奏称:江西有杨花为李;临川李树生连理,都是还宗的兆示。当时,江南传布着一首童谣,有一句曰:“东海鲤鱼飞上天。”东海即徐温水郡望,鲤乃李之谐音,意思是说李氏起自徐氏而为天下主。于是齐王景通等又再三请求,知诰终于答应复姓李氏。二月,改国号为大唐,史称“南唐”。他自称唐室后裔,为了与唐朝宗室联挂上,命群臣考证他的祖先出处。最后“确定”为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恪的十世孙。于是续修谱,俨然大唐皇统的继承者。又改徐温庙号曰“义祖”,以示与自己的皇统有别。太庙配亨乃以唐高祖、唐太宗、吴王恪、义祖顺次排列,既祭李氏,又祭徐氏。这一切都做好后,他又让大臣给他改名字,起先想改名李昂,因犯唐文宗讳而不取,又改名晃,有人说这是朱金忠的贼名,又不取,后又改名曰坦,御史王鹄奏称:“坦字从旦,犯唐睿宗讳”,又不能取,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昪字,于是改名李昪。这年他51岁。

李昪当了三年齐皇帝,加上四年南唐皇帝,共当了七年皇帝,再加上在吴执政的时间,任江淮小王国最高统治者达十数年。李昪在位执政期间,一贯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他常说:“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么能为了争城广地,使他们肝脑异处,流血原野呢?仗还是要少打。”南唐初建,谋臣武将争欲立功,屡屡请求向四方扩张,李昪不听众议,反而劝告诸将说,“知足不辱,这是道祖(老子)的至诚告诫。”他要求臣下不要轻易谈用兵攻伐之事。

当时南唐的领土东至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拒长淮;广袤数千里,有三十余州。在南方是最强大的国家,仅次于中原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南唐和后晋以淮河为界长期对峙,牵制了南唐向四周扩张,于是,中原王朝便成了南唐的最大敌人,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一直是南唐的主要威胁。

李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并不是没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而是审时度势。作最优战略选择。当时南唐东南的钱氏吴越国、闽国和西部的楚国都很小,力量较南唐弱很多,许多将领都想乘势灭掉他们。有一次,杭州大火,宫室器械焚烧一空,吴越王钱元镠惊悸而死,宋齐丘倡议趁机进攻,李昪不纳其议,反而遣送了大量救济品前往支援。又一次,李昪君臣议政,宋齐丘、冯延已倡仪拓疆,兼并吴越、闽、楚,李昪又不同意,并讲述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其要点是:要保境息民,积蓄力量,进可以北伐,谋求统一,退可以保疆界。不打得不偿失的仗,不贪一隅之地而分散兵力,以免形成包袱。不轻率用兵并吞弱小,以免引起南方诸国连横来对付自己,使自己处于南北夹攻,腹背受敌的被动地位。不吞并地狭势弱而奉事中原王朝的钱氏吴越,免得中原之敌乘虚蹑其后。这一战略思想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是十分正确的。由此可见,李昪的注意力主要是在北方,在积极准备条件先消灭强敌,再消灭弱敌。他准确地估计到:用兵中原,南方诸国不敢轻举妄动。而用兵毗邻小国,中原王朝必然发兵淮上。因此,不要把南方小国的存在当作心腹大患,而应尽量保持睦邻关系。纵使用兵中原时邻国乘机攻袭,也容易对付。他的这些预见在他死后儿子李璟在位时得到了应验。李昪能有这样高明的战略思想,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对于北敌中原王朝,李昪非常持重,从不轻易挑畔引发战争。他深通历史,知道战略大势,知道轻重缓急。他从历史上刘裕北伐的失策,杨玄感不纳李密西取关中之议,徐敬业不直趋河洛而游兵江南的失败教训中,深知必须持重稳健,以守图进,训练士兵,积蓄力量,趁中原有变,再全力北伐。他虽然不轻易动兵,但眼光却密切注视着中原的动向。后唐灭亡之际,卢文进杀契丹将率部降南唐,李昪受降,任为宣州节度使,待之甚厚。后晋安州节度使安金全来降,李昪遣将迎接,并加以重用。李昪重用中原降将,意在知对方虚实,待机北伐,这正是以守备攻的策略,是很有眼光的。

由于不轻畔战争,境内安定,李昪乃把精力用于整顿内部,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当时南唐地大物阜,兵力较强。李昪在整军修甲的同时,特别注意奖励农桑。为了增加劳动人手,减少冗食,他不准境内滥度僧尼,虽然他自己雅信佛教,却不准寺院势力过度发展。他还大量吸收四方流民。由于兵革不兴,赋役较轻,南唐百姓比较能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也较高。他曾派使者到各地按行民田,以肥瘠定租税,民间皆称为平允。于是,在他主政的十数年间,境内户口增殖,财用充足。他死时,光德吕宫库就存有值七百万缗的军器、金帛等物资。而全国各库相加必定更多。

李昪还着力澄清吏治,他不以外戚辅政,不准宦官干预政事,这两项成法,终南唐之亡,未有变更。而当时南北其它各国,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南唐做得好。有一次,李昪遣宦官祭庐山,回来时领头宦官自称一路上素食至今,酒肉不沾,没有大吃大喝。但李昪早已派人监视,当即揭穿说:“卿在某处买鱼,某处买肉,怎么能说素食至今?”吓得那个宦官面如土色,赶紧伏罪。这说明李昪十分精明,不为身边见识低下的宦官所欺妄。也说明李昪十分强干,治国有方,驳臣有道。

李昪当皇帝后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起自寒微,不忘根本。他衣着俭朴,穿蒲履鞋。他不用金银玉器,平时用的是一个铁脸盆,夏天在寝殿穿麻布衫,宫殿没有扩建,仅布置一些盆景而已,左右侍侯他的宫女也不多,并经常裁减其中老丑者。这样俭朴的皇帝,在五代十国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由于李昪以身作则,在他治内南唐的政治十分清明,国势也日益强盛,文化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了。在李昪治理下,南唐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先进的地区。

可见,李昪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在当时出现的数十个皇帝中,恐怕只有后周世宗柴荣能居其上,南方诸国君主皆无其右者,后唐明宗也难胜过他。

四、死得其所

一个雄才大略颇有才能的皇帝,怀抱着统一中国的宏愿,治理着一个富庶的国家,若老天假之以年,本该取得更大的业绩。但十分遗憾,李昪过早地夭折了。而且,死得不应该,死得不值得。他的死,不仅中断了他的事业,而且有损于他一生的英名。

李昪自称是唐太宗的后代,大概事事效法他的这位“祖先”。太宗晚年梦想长生不死,好吞食道士丹药,最后吞丹中毒而亡。唐代帝王吞丹暴崩者为数不少,这大概是李家的祖先吧。

李昪因为生父李荣是个佛教徒,自己幼年也入居佛寺当过和尚,因此他对佛教和道教都很信崇,当了皇帝后也一样。升元六年(943),溧水天兴寺僧人搞了一个鬼把戏,他们说寺内一棵桑树生了一个木人,长六寸,形状如僧人,右袒而左跪,法衣法裓皆备,闹得一时人情汹汹,不知是凶是吉。南唐佛徒于是四处造谣,搞得人心惶惶。老百姓把这个木人称为“须菩提”。李昪知道后李昪简介,不是追查造谣者,而是把“木人须菩提”迎置于皇宫,小心侍候,天天烧香。当时有个算命先生占卜后说:“木人生桑,有大丧!”李昪望着那丑陋的六寸木人不禁一阵心颤,他想起了自己当小和尚的童年生活,这木人难道是小和尚彭奴我吗?”“有大丧”是不是小和尚彭奴的死期到了。他越想越怕,他感到自己不能死,应该长命百岁,为此他困惑而心燥,想解脱自己“有大丧”的厄运。这时,有一个方士叫史守冲,自称有灵丹妙药,李昪就把他找了来,史守冲乃献出自己炼的金丹,李昪信而不疑,以为是神丹而天天服食,左右劝谏皆听不进。他不但自己吃,还常以药赐大臣李建勋,建勋吃了觉得浑身发热发燥不舒服,就劝李昪停服,李昪回答说:“我已吃了很久,感觉良好。”

由于服丹过多,体内丹毒积压,浸成燥急,使李昪有些神昏颠倒,群臣奏事,往往暴怒发脾气。最后,疽发于背,身上溃烂。但李昪却秘不让人知,只叫御医医治,而照服丹药,平时听政如故。但大臣们经常莫名其妙地挨斥挨骂,他们发觉皇帝的性情变了,皇帝似乎是发疯了。

一天,李昪丹毒发作,太医吴延绍急忙遣信使召齐王李璟(即徐景通)驰入宫侍疾。当天晚上,李昪就在痛苦中一命归天。他是被丹毒毒死的。时年56岁。

临死之时,李昪很后悔,他写下遗诏命儿子李璟继位承大统,希望李璟能继承他的事业。教诲李璟曰:“我服食金石,欲求延年益寿,反而落了个速死的下场,你应该引以为戒。”又说:“你应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不要袭隋炀帝之迹、自恃强大而兴兵动众,结果自取灭亡。你若能听我的话,就是孝子,老百姓也会夸你是贤君。”为了使李璟能铭记自己的教导,李昪强忍病痛,要李璟把手指头送到他嘴里,狠命咬了一口,至血流满口,他希望以此让儿子切记不忘。最后,李昪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千万别忘了我的话。”说罢就死了。谥号“光文肃武孝皇帝”。庙号“烈祖”。

很多人对于“隋唐”这个词或许有些疑惑吧,为什么这明明是两个朝代,但如今却非常顺口地被大家挂在了嘴边?

答案还是很简单的。虽然隋朝是继汉朝以来再次完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可是隋朝的历史却非常短暂,仅仅是从公元581年到618年,期间只有两位皇帝即位,便是杨坚和杨广。同时隋朝时期在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后,国家的经济、人力物力都得到了显著的上升趋势,就算唐朝接手之后,这种上涨的幅度也是没有下降,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历史学家们也就将隋朝和唐朝初期放在了一起,称呼为“隋唐”。

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便是众所周知的杨广。现如今的影视剧都是习惯于将其打造为一个昏庸、注重奢侈享受、弑父夺位的暴君形象。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些影视产品还是有断章取义的嫌疑的,我们必须要用多个角度去看待这所谓的“暴君”,毕竟真正的杨广还是给后世人民做出了大贡献。他在位期间,修建的京杭大运河给运输和水利带来了当时人民想象不到的便利,同时他创造的科举制度给多少民间才子提供了走上仕途的机会。

当然在对杨广的功绩赞扬完后,我们还是得回到这个问题:为何有如此宏图大志的杨广最后却带着国家走向了灭亡?

原因有二,鱼叔在这里就用两个词来概括,其一便是“心急”,其二便是“疏忽”。关于“心急”,或许大家都清楚,便是当时的隋朝其实还不能承受那么多浩大的工程。本来需要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的工程,却是劳民伤财,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同时还急切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而这便是“心急”之因了。但是关于“疏忽”之因,大家或许不清楚吧,那还是等待鱼叔给大家细细述来吧。

纵使杨广的功绩可算作是“千古一帝”了,可是他毕竟还是一个凡人,会拥有很多古人都拥有的特点,其一便是迷信。据说他在宫中安置了一批算命先生,也就是江湖术士(江湖骗子)。有一天,这群术士中一位年老的长者将要逝去,在临死前仿佛回光返照,为隋朝算了一卦,卦象大凶,显示道:隋朝杨氏将亡,李氏将弑帝夺位。

杨广信了,立刻便派身边亲信将朝中所有任职的李氏大臣都查了一遍。本来就要查到李渊了,但是这个时候,朝中有一名为李穆的大臣突然走进了杨广的视线内。这李穆是隋朝的权臣,当朝太师,由于妻妾很多,所以也是生养了一大群儿子。当时还没有完全废除子承父业的规矩,所以李穆的这一大群儿子便是费尽心机争夺父亲的官位,这件事也就被杨广知道了,认为李穆的子嗣众多,没准就是将来想夺取自己皇位的李氏。恰好这时李穆的一个儿子也是犯了事,于是杨广便是借机除了李穆一家。

同时因为之前也是查了有32个李姓的隋朝臣子,这时身在太原的李渊仿佛了解到了什么,所以当杨广亲信来到李渊家中,便是看见李渊躺在椅子上,身边坐着许多穿着妖艳的女子,于是亲信和李渊没有聊上几句,回到宫中后,对于李渊的情况,禀报了杨广四个字“花天酒地”。而因为已经除了有32位李姓臣子了,所以对于李渊便是没有怎么放在心中。

但也正是因为杨广的这份“疏忽”,却是导致了之后李渊异军突起,逐渐吞噬了隋朝,可正是应了一句民间谣言“杨花落,李花开”。

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杨广是一个非常迷信的君王,他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开始大肆的屠杀李家人,朝中很多姓李的大臣都被阳光不择手段地杀死。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也仅仅只有李渊等少数人而已,李渊能够从之下逃离出来,是因为他他用自己花天酒地的形象来迷惑杨广。李渊在权力斗争当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他知道杨广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君王,如果自己不采取一些措施肯定要死在杨广手里,杨广也是李渊从小看着成长起来,他比较了解杨广的性格。

杨广一直都是历史上最饱受争议的君王。有人说他开凿大运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也有人说他三征高丽耗费民力,毁掉了祖宗的基业,毁掉了一个隋朝盛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隋炀帝杨广杀死大臣的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奇葩,仅仅因为一个梦就屠戮自己手下的大臣,从哪个方面讲也说不过去。死在杨广手下的很多人都没有谋反之心,甚至对杨广都构不成威胁,但是杨广为了斩草除根,为了把皇位稳稳地坐在自己的屁股底下杀死了很多无辜之人,从这个方面讲杨广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李渊看到杨广已经有所行动,在朝中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自己必须毁坏自己的形象才能逃过此劫,在家中养了很多妓女每天就是花天酒地也不处理朝政,甚至每天都不去上朝不正常上班,在很多人看来李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险小人。

所有人都认为李渊是一个小人,就已经达到了最终目的。隋炀帝看到李渊如此颓废,他认为李源根本就没有一个君王的样子,最终放松警惕让他蒙混过关。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国最厉害的算命先生和算命先生说李家要当皇帝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皇帝问算命先生 我能活多久 先生 您的寿命刚好比我多一天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