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算命先生给张学良算命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算命先生给张学良算命以及以前门上贴的门神是谁呀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谁能给我一篇“最好”的散文呀以前门上贴的门神是谁呀他们都说,你我永不相见,生生相错,却不知,这是你我永生的相守。
我们曾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千年相伴,看尽人间尘缘,悲欢离合,生死轮回。
那日,佛说你们需入红尘。我向佛问我们的姻缘,佛闭目,“一生只得一面之缘。”
我问佛:
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
前世一千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
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识。
前世一千次的相识,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知。
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的一次相爱。
可是当真?
佛笑而不语。
我落于忘川彼岸,生在三途河畔,这里阴郁而凄冷。
只有一座桥,和桥上那个年年岁岁都守着一锅汤的老人。
形形色色的人从我身边走过,走上那桥,喝下那碗中的汤,又匆匆走下桥去。
一些人走过的时候,我会听到缠绵的呜咽,生生世世的承诺,
我恻然,而那桥上的老人却似什么也听不到,依旧平常的乘着汤,送于上桥的人。
日子久了,我才知道这桥叫做奈何桥,这老人,唤做孟婆。
我问孟婆,那响起的是什么声音?
孟婆说,那是铭心刻骨的爱,铭心刻骨的恨,是人世间最没用的旦旦信誓。
原来,孟婆那碗中的汤,叫做孟婆汤,是可以忘记前世的,
上桥的人喝下去,便会将这时间一切的恩怨情愁统统忘记……然后等待下一次的轮回。
我问孟婆,他是不是也会忘了我?孟婆不语。
我问孟婆,我什么时候会开花。孟婆说,到了开花之时便会开了。
我盼望着花开,盼望绽放最美的容颜,盼望着和他一生一次的想见。
孟婆看着我,叹一声,又要是秋彼岸了!
我疑惑。
于是,我知道了,春分前后三天叫做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做秋彼岸,是上坟的日子。
秋彼岸初来的时候,我惊异的发现自己绽放出白色的花朵,如霜,似雪孟婆说,有了彼岸花,这黄泉接引路不再孤单了。
彼岸花?她说的是我么?不,我叫曼珠,不叫彼岸。
一年一年,我在每个秋彼岸的时候准时绽开,一片片的。我终没有看到他来。
他终究还是来了,在我还没来得及绽放的时候,匆匆的来了。
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拼命的叫他,沙华!沙华!
他似全然失去听觉,就这样匆匆走过,让我连他青衫的角也触碰不到。
我哭泣。孟婆冷冷的说,他不叫沙华!
不,他是我的沙华,三生石上的沙华。
在泪再也无法流出的时候,我开始沉默。
每年秋彼岸的时候,我依旧静默的开放,送过一个一个来来去去的亡魂。
一千年里,我看着他在我身边匆匆的过,没有停留,也没有看我一眼。
这一千年里,他却从没在我盛开的时候到来。
又一千年的时间在一开一落中开始,又走向结束,他变幻着身姿走上奈何桥,端起孟婆的汤。
我的泪,流了有流,我的心,碎了有碎,我呼唤他:“沙华我是你的蔓珠,你不记得了吗?
终于,在一个秋彼岸的时候,在我绽放了白色的花朵的时候,
他来了,带着满身的风尘,一脸的憔悴,来到我的身边。
我曾以为他又会匆匆的过,匆匆的喝下那让他把我越忘越远的孟婆汤。
然而,他走过我身边的时候,竟然放慢了脚步,转过头来看我了一眼。
只那一望,心中干涸的泪又如泉水般涌出;
只那一望,便将心中数千年的积郁化作泪水;
只那一望,万般的幽怨都如云散。
那个秋彼岸的时候,我开得格外鲜纯。
又是数千年的等待,数千年的一年一见,
他每次回头的一望,都让我心里裂开一道深深的痕,一年一年……
不记得这是多少个千年的相遇了,他突然停在我的面前,
喃喃自语,似曾相识,似曾相识……。
我惊异,心在那一颗彻底碎裂了,白色的花,在那个瞬间惨然的变成红色,如火,如荼,如血……
他受惊般的退上桥去,孟婆汤从他颤抖手中的碗里洒出……
从此,在秋彼岸的时候,忘川里便开满血色的花,夺目、绚丽而妖异。
他又在花开的时候来了,在我身边徘徊着,徘徊着,在走上桥头的那一刻,竟然回头,
嘴里喃喃,曼珠?曼珠?
我已无泪了。
孟婆长叹一声,这是这近万年来,我听到的唯一一声叹息。
至此,人们都说,在秋彼岸的时候,忘川的三途河畔,
会绽放一种妖异的血色花朵,花香有魔力,可以唤起人对生前的回忆,这花,叫做彼岸花。
千次的回眸、擦肩、相逢、相识、相知,佛语都一一成了现实,于是我平静的开,平静的落,
平静的等待千年之后的爱。
爱来的很平静,却很震撼,他蹲下身来,亲吻着我的脸,轻轻的说,
曼珠,我不会再忘记你,我要你陪在我身边。
我恍然的望着他,难道他不记得佛说,我们只有一生一次的相见么?
他笑着看我,波澜不惊的采下一株花藏在袖中走上桥去,我看到他微笑的看我慢慢的喝下汤去。
孟婆的脸上闪过一丝奇异的笑。
佛说我们违背了天意,从此永生永世不得相见。他却在笑,笑得很舒心。
于是他化作我茎上的叶,叶落方可花开,花开叶已落尽。
他说,我们不要一生一次的相见,我们不要陌路相忘。这是我们永生永世的相守,不再分离,不再忘记!
于是,佛经说: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
于是,彼岸花在佛语里有了另一个名字:曼珠沙华。
开到荼蘼花事了,永世相守孟婆桥四月雾雨中
江南的四月,初露出那么点妩媚,烟雨的一幕幕还是如期的上演,羡煞了多少的迁客骚人。感受着这么真实的江南,却总是没那种阳光的心情,是否还守着那么一点无奈,无奈的没有半点阳光。
又是一个雨帘中的世界,早晨的睡意早被洗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脑中,好清醒,认真的欣赏着这一幕幕水的世界。习惯的泡好一杯茶,端起暖杯,捧在手心。那点暖意还是禁不住水汽的感染,冷却了那么一截,心里是那么的安静,安静的有那么一点冷,冷到透心。就这么静静的听雨,滴答——滴答——滴答。。。。。。那种节奏的跳动,耳朵早已收进,压低了这雨季的躁动。眼前的垂柳就这么偶尔飘动,一串串的雨滴,雨水的洗刷,仍无法挑动着它那一丝丝的发梢,只有去去留留的微风才能略起它那碧绿的发丝。雨,它应该早厌倦了吧。
偶尔的阳光,还是不能拆开这一季的阴霾,雾气厚重的盖着暮去的春。繁花已落尽,是否还有那灿烂的印象?不知谁还记得。期盼着秋实那令人幸福的景象,晶莹的露珠,闪亮着,折射出这一季的彷徨。紫陌幽深,静街朱阁那一年桃园下谁素指轻拨无言的沉默
卷秀云罗谁的思念越过朱阁汇成长河
情深似水,一剑挽天破
迷蒙的月色临风长叹那一世的悲欢离合
不老的传说,千年聚散的漂泊
隐隐错落,遥远里你容颜的澄澈
划开了我一生花开的颜色
亭台里桃花扇半遮面的羞涩
点缀了此间叶荷
红楼笙歌,伊人远逝娴雅的静默
点点滴滴,宛如一生我无法刻画的临摹
解不开尘封千年的枷锁
我踏雪寻梅光影里无声的穿梭
轮回我一生无法言明的落寞
吹散流离在纤纤浮光里翩跹的云朵
三生烟火,等散谁满目晶莹,泪如琥珀
青山红尘,一生承诺
你的发香成了千年前青烟迷梦中永恒的定格
执手凝眸,融我一世的落拓凄艳的离索
一指流砂,弥散的天涯
谁抚古琴
在追悔千年的尾音深处留下了晓风残月的伤疤
无声无言,缘起缘落
谁对着花前月下倾负一生的年华
倾尽了那天地之间宛如隔世的牵挂
比干
没错,商朝那位,不过比干是国神,正牌财神是赵公明
秦琼和尉迟敬德成为门神是因为历史一事,看下面的资料
关羽并没有把门身和财神这个称号抢走,因为秦琼和尉迟敬德仍然是正宗的传统门神,而关羽也列入门神像行列,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把古时的忠义之士作为门神
关羽被奉为财神,因为忠义被商家供为保护神,久而久之也成为了财神
国神比干,子姓之后,沫邑人(今卫辉市北)。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092年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为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淫乱不止,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
后来周武王为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后代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
《史记•殷本记》载:殷商末期,很多诸侯背叛了纣而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更加淫乱,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
````````。。
财神文化```````````````````````````````
琉璃窗、朱漆门,堂上供着大财神;大财神、出凡尘,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贵身,手里捧个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
——汉代童谣
财神是道教俗神之一,是中国民间供奉的招财进宝之神。世人向往美满富贵的生活,而这种追求实现与否往往与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有关,于是许多人虔诚敬奉财神,期望财神能够送财。财神信仰出现于宋代,其后逐步流行,在民间有广泛的信仰基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祈福纳财是人之常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了千田想万田,得了银山想金山”是俗人的做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雅士的原则。虽然说法不同,但一样都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钱财的追求和崇拜,以至于兴起了一种财富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就是“财神”,主旨是教育人要取财有道,鼓励人要乐善好施。
民间财神信仰的最大特点就是:财神并非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来源极不相同的各种神的集合,有专司人间财富之神赵公明、公正无心的纣王叔比干、生财有道的陶朱公范蠡、忠诚信义为本的关羽等。比干,是众多财神原型中年代最早的一位,因其“无心”,也是人间平等与公正的期望。
财神承载着人们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的美好祈盼,寄托着人们合家富贵,人财两旺的心愿,已然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仰。正如一副财神庙上的楹联所写:“蕴玉藏珠,善贾固皆蒙乐利;心耕笔织,寒儒亦可荐馨香。”在中国道教神仙谱系中,财神无疑是最受欢迎的神灵之一。
武圣人关羽的内幕
武圣人关羽的内幕关羽活着的时候最高爵位是亭侯,死后被封王,封帝,最后被封“关圣帝”,巡查天上、人间、地府三界,统领儒、释、道三教。关羽的真实形象是怎样的呢?从《三国志》中我们知道关羽最早崭露头角的一出戏《温酒斩华雄》,其中真正斩华雄的人是孙坚。而关羽领导的最著名的一次战役——水淹七军,据史书记载,关羽的胜利不是因为他有智慧,而是有运气。由于秋雨连绵,曹操被迫从樊城退兵。至于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更是莫名其妙,当时从许昌到冀州走直线过黄河的话只有五百里。可是在《三国演义》里关羽选择了一条奇怪的曲线,竟然走了两千里才到冀州。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关羽失荆州,走麦城是“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真实的关羽只是武功盖世而已,在政治、军事方面都算不得杰出。史书称其“颇盛气,好凌人”,那他后来如何挣得圣人的名号呢?这与荆州流传多年的“端公舞”有关,人们跳这种舞祭拜亡灵,相信冤死的人不得升天,会化作厉鬼在人间报仇。关羽的死有很强的悲剧色彩,恰巧吕蒙和曹操不久后也相继去世,人们认为这是关羽的厉鬼来报仇了。于是,关羽作为厉鬼在荆州地区被人崇拜了三百年。三百年后的隋朝,有一位智者大师到这里传播佛教。由于佛教是外族的东西,佛教中的圣像又有强烈的异域特色,很难被当地人接受,这时关羽出现了。相传智者大师要在玉泉山建寺,但是山顶上有泉水,水下是无底洞,根本无法建寺。于是,智者大师每日在这里打坐修行。一日关羽从天上飞过,口中大喊:“还我头颅,还我头颅。”智者大师对他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日被你过五关斩六将的人,又找谁要头颅呢?”关公便停下来听智者大师说法,后来顿悟,带人来玉泉山建寺,七日乃成。从此关羽一改厉鬼形象,做了佛教的护法。两百年后,到了唐朝,儒家学者认为关羽的“忠义信勇”符合儒家思想,于是在关羽的手中放了一本《春秋》。从此关羽非《春秋》不读,一介武夫变为儒将。中国的第一任武圣人是太公吕望,关羽、张飞、周瑜都是作为他的陪祭进入武圣庙的。到了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自己是平民做皇帝,所以坚持有皇室血统的刘备不合王权神受,而推崇曹操的正统身份。关、张、周被赵匡胤逐出武圣庙。关羽从上层社会走入民间,进入说书艺人的故事。由于刘、关、张的穷苦出身与说书艺人相同,而桃园三结义又是当时社会最理想的人际关系,于是刘备受到说书艺人的同情,被描写成理想的仁君形象,关羽、张飞都成了维护正义的英雄人物。一百年后,关羽的故乡——山西运城的盐湖不知为何不产盐了。当时盐湖的收入占宋廷税收的六分之一,宋徽宗对此忧心忡忡。徽宗信道,此时道教门派众多,各派之间相互排挤。龙虎山的张继道是徽宗器重之一,张天师主动请缨到山西为皇帝排忧解难。可是几年过去了,盐湖还是不产盐。这时张天师想到当年轩辕黄帝和蚩尤大战,蚩尤死后化作盐池,如今必是蚩尤作怪。于是奏明徽宗,要请当地的神仙关羽来战蚩尤。传说轩辕黄帝姓赵,是赵宋的先祖,因此与蚩尤之战不仅关乎财政,还与赵宋王权有关。徽宗把自己的年号封给关羽——崇宁真君,命他去战蚩尤。不久后盐湖恢复产盐,关羽正式进入道教。此后,北宋与辽、金交战,关羽又作为鼓舞士兵的战神被封——义勇武安王。根据《三国志》和唐人的诗文记载,关公的兵器应是剑,为何后来变成了青龙偃月刀呢?原来在宋朝的义勇武安王画像中,关羽身后有两名士兵,一个举着“关”自旗,一个拿着掩月刀。宋代《武经总要》中记载:掩月刀并非用于杀场,而是在仪仗中代表勇武的一种武器。元朝的关汉卿是把这把威武的大刀交到关公手中的第一人。由于元朝政府看不起汉族知识分子,禁止南人习武、祭拜,象关汉卿这样的汉族文人不能走仕途之道只好以写戏剧为生。他们希望有关羽这样的大英雄出现,拯救人民于水火,于是关羽在民间戏剧中不断被神化着。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认为民间习武,农民起义,对皇权有威胁。关羽再次被驱逐出武庙,义勇武安王的封号也被废。这次他是如何东山再起的呢?还是让我们到福建东山的关帝庙去看一看吧,那里作为仆人的周仓居然被塑的和他的主人关羽同等大小。相传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和左丞相陆秀夫逃到此地,走投无路,一同投海殉国。陆秀夫的魂魄投入关帝庙的关羽像中,而赵昺的魂则投入周仓像中。毕竟赵昺是君,陆秀夫为臣,在这里的关公与周仓之像被塑造得同等大小。正是由于陆秀夫的加入,关羽又多了反抗外族的忠臣形象。明世宗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入侵,关公再次被朝廷启用,在他的两旁还加上了岳飞和陆秀夫。到了明朝末期,关羽正式取代姜尚作了中国的第二任武圣人。经过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的刻画与虚构,关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明朝,由于上层文人和贵族对戏剧的喜爱,关公的形象被进一步改写。在《三国志》中有三处明显指出关羽降曹,在这个大英雄身上怎能有投降的污点呢?于是罗贯中写出一段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以及后来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如此描写,不仅掩盖了关羽投降的事实,而且使他的形象更加完美。单刀会的主角本是鲁肃,他面对关羽毫不畏惧,义正词严要讨回荆州,为何到了《三国演义》中主角变成了关公呢?若刘备借荆州不还,则关羽镇守荆州成为霸占荆州,此后失荆州、走麦城就缺少了悲剧色彩。同为山西人的罗本便在这出戏里加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周仓。周仓一句“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把整个形势逆转。刘备作为有德之君,汉室正统,霸占荆州是为恢复汉室的正义之举,则关羽也成了正义之师。元代有一出《关公斩貂婵》的戏,虽说历来大英雄都不会为女色所动,但是让关羽亲手斩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还是有损英雄形象。于是到了明代,这出戏有了另一个版本《关公与貂婵》这次关公与貂婵解除了误会互生爱慕之情,但最终关羽还是为事业放弃爱情,而貂蝉仍是以死告终,不同的是这次是自刎而死。通过话本、戏剧、小说,关羽的塑造已日臻完美,但作为一个反击外族的汉族忠臣形象,关羽又如何被清廷政府所接受呢?原来在满族入关之前,《三国演义》被翻译成满文作为贵族内部的政治和军事教科书。努尔哈赤自比刘备,比蒙古为孙权,所以关羽作为英雄早已被满蒙所接受,在抚顺的皇宫内就建有关帝庙。清朝入关后,历代皇帝不断为关圣帝追加封号,乾隆时加至十一个字,到光绪时已有二十六个字了。在民间许多行业都认关公为行业祖师爷。如做豆腐的、打铁的、做剪刀的、剃头的,甚至做灯烛的也因关公挑灯读《春秋》而认他做祖师爷。清朝中叶,源于遍布大江南北的晋商在生意场上的成功,被供奉在晋商会所的关羽又多了财神的形象。到了清末民初,中国大大小小的关帝庙有几万座,远远超过文圣人孔子的孔庙。
---------门神--------------------------------------------
正宗的传统门神,是唐代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秦琼、敬德作门神的根源出于霍州,出于隋唐霍邑之战。
隋末,炀帝无道,天下大乱。公元617年,唐公李渊由太原起兵南下,欲伐隋建唐。兵至吕州霍邑(即今山西省霍州市),被隋将宋老生所阻,无计南行。这霍邑,地处山西南北交通要道,北藉韩信岭,南扼白壁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尧舜时便享有“中州重镇、帝都屏障”之称。双方相持月余,传说李渊在霍山神的帮助下,方克霍邑,斩宋老生,然后势如破竹,直下长安。李渊在长安建立大唐,其立基之地山西却被号称天兴皇帝的刘武周所占。刘武周克并州,陷介休,取霍邑,占河东,势力将及关中。 619年冬,李世民率师返晋。收河东,复平阳,兵至霍邑。刘武周命元帅宋金刚死守霍邑,宋金刚命偏将尉迟恭扼守白壁关,阻止李世民北进。
李世民多次攻白壁关,损兵折将,徒劳无功。李世民转师东向,620年沿霍山西麓进入霍邑。霍邑境内东部,素有“米粮川”之称。尉迟恭探知李世民已避过白壁关天险进入霍邑,便挥师迎击,在“米粮川”与李世民行军总管秦叔宝展开一场殊死大战。二将交锋,几乎每个回合都是尉迟恭打三鞭,秦琼还两锏。因为尉迟恭的鞭重六十斤,打三鞭用力一百八十斤;秦琼的锏重九十斤,还两锏用力也是一百八十斤。“打三鞭还两锏”说明二将基本势均力敌。李世民对尉迟恭的忠勇耿直早有所闻,对其精湛的武艺又深为赞叹,今坐观二虎相斗,唯恐必有一伤,于是鸣金收兵,以图寻机收尉迟恭归唐。
李世民多次恩遇尉迟恭,多次劝其归降。尉迟恭最后答应,只要刘武周死了,他便归唐。李世民求贤心切,又不能马上擒杀刘武周,无奈便杀了一个酷似刘武周面目的人,将人头送与尉迟恭。尉迟恭未能辨出真假,便归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平息了刘武周的战乱,帐下又添一员虎将尉迟恭,心中欢喜不尽。他决定在霍邑稍作休整,然后班师回京。
李世民夜宿霍邑衙门(即今霍州署),不料多次在梦中被两个无头的人惊醒。李世民仔细琢磨,这两人一个像617年在霍邑所斩的隋将宋老生,另一个却像那个被充作刘武周而割了头的人。这两个无头之鬼时时骚扰,使得李世民坐卧不宁。李世民召见徐茂公求计,徐茂公道:“主公屈杀这似刘武周之人,乃因急于收降尉迟将军所致,主公可派尉迟将军夜守衙门,或许得以安宁”。李世民依言,使尉迟恭守门,果然那个似刘武周的冤魂不再来扰,而那个像宋老生的冤魂仍至。李世民再次求计于徐茂功。徐茂功道:“臣闻宋老生虽系隋将,但其忠勇可嘉,窃闻宋老生平日极敬佩秦二哥为人,试增派秦二哥夜守衙门,或许得安。”李世民依言增派秦叔宝夜守衙门,果然宋老生冤魂也不再来。
正因有此在霍邑徐茂功出策,秦琼、敬德夜守衙门之前车,才有泾河龙王扰太宗,太宗宣召徐茂功、秦叔宝、尉迟恭见驾之后辙。由此可知,秦琼、敬德两位唐代名将初识在霍州,酣战在霍州,结谊在霍州,二人作门神的根源也在霍州。据说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门神形象,便以霍州门神为素材,天津杨柳青的门神国画,也是霍州门神的集锦。
大家都喜欢把古时的忠义之士作为门神
门神是我国民间贴在门上的神像,贴门神风俗的基本意图是渴望摆脱灾难,得到幸福。门神源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据查考,我国周代就有门神,但那时的门神还无名无姓。门神在汉朝时有三位,一位是成庆,另二位是神荼及郁垒,至唐有了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宋元之后,民间的门神多得不可胜数。直到今天,春节贴门神画的风俗依然存在。秦叔宝、尉迟恭两位武将门神,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关于秦琼、敬德成为门神有个传说:李世民为了争皇位,在玄武门杀死兄弟二人,住进皇宫以后,经常做恶梦,梦见他两个兄弟变成恶鬼来找他索命,终日心神不定。太宗有两位将军,一个是勇猛无比的尉迟敬德,一个是每战必胜的秦叔宝。二将军自愿戎装守门,李世民这才安心。可是,只要他俩一离开,李世民马上就会犯病。魏征叫画匠把秦琼、尉迟恭的像画下来,贴于门上,李世民从此再不做恶梦了。这事传到民间,老百姓都知秦琼和尉迟恭的厉害,也仿着画了他俩的像,过年时贴到大门上,叫做“门神”。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