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时间 > 文章页面

青海这个名字的由来 青海有哪些风俗禁忌

青海最知名的旅游景点,青海省的名字来源于这座湖

本文目录

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青海有哪些风俗禁忌回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回族人必须知道的禁忌习俗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路神生日(元月初五):

来自青海的邀请函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填仓节(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

◎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正月晦也与“送穷”这一风俗密切相关。送穷习俗源于有关“穷神”(即穷鬼)的传说。《四时宝鉴》记载:“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高阳氏,即传说中炎黄联盟的首领颛顼.《文宗备问》云:“昔颛帝时,宫中生一子,性不著完衣,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宫中号为穷子。其后以正月晦日死,宫人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也’。”

◎中和节(二月初一):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在唐代确立的节日,后来不复存在。但民间仍以二月朔为节,那就是太阳的生日。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星君诞辰,太阳星君即太阳神,与月亮神太阴星君相对,亦称炎火帝君。人们出於对太阳神的崇拜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祭祀太阳星君。这种习俗源于上古,当时曾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国家典礼。祭祀太阳星君一般用太阳糕,也叫“太阳鸡糕”,因为俗传太阳中有雄鸡(或说乌鸦)。清代祭太阳习俗特别盛行,太阳糕也成为一种节物。

◎春社日: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一,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宋代李在诗中写道:“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

◎春龙节(二月初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花朝节:

花朝节又称“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寒食节: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的前一、二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上巳节(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古代上巳节活动: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

流觞曲水,是文人临水宴饮、吟诗做赋的节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兰亭之会。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此时野合,有所不禁。近世仍未绝迹,《善化县治》中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上巳节风俗渐渐衰微。

◎立夏节:

立夏节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仪式。近代民间,有尝新和秤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熟之小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端午(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夏至节:

在农历芒种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时河南民间多以食凉面条为庆,俗称“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官员还放假三天。

◎雨节(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山东民间又传说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还是关公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梁山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杀许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谣唱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民间以为,如果五月十三这天不下雨,而且骄阳似火,说明这一年一定是大旱之年。旧时,一些地区往往举行祈雨仪式,以郓城最为隆重。郓城上至知县,下至百姓,都要参加祈雨仪式。县志记载,从明代以来,有几十个知县祈过雨。民间祈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请大王、佛爷和关老爷显灵。民间把宋代因不满贾似道当政投水而死的谢绪尊为大王。据说,他生时关心人民疾苦,死后,百姓有求必应。请大王显灵的仪式十分别致,人们把一条小蛇放在铺着黄表纸的盘子里,供在神棚里,然后焚香烧纸,叩头祈祷。请关老爷显灵的仪式比较复杂,也比较常见,把关帝塑像搬到烈日下曝晒一段时间,然后用水浇湿塑像。如果塑像太大,不易搬动,就代之以“扫佛”等活动。

◎分龙节(五月二十):

夏历五月二十是分龙节。现在通常的看法都认为这是毛南族和畲族的节日,其实华夏民族的分龙日才是正源。据考证,分龙节最早来源于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古人认为,翡翠鸟能预知雨水。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左传》云:“龙见而雨”。这里的“龙”,即东方七宿组成的“龙”。《左传》:“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龙星从出现至消失,至少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正是播种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节,分龙节很可能与古代“龙”星出现前后的“舞雩”习俗有关。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原来生活在一起的五条龙都要分开,各主一方晴雨。如果这一天还不下雨,人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祈雨。宋代已有此节,民间认为分龙日次日如雨,则多大水。民谚云,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江南地区有以此日演习救火之俗。

分龙节复兴,最有意义的是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的整理和保存。“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建议政府积极为民众发掘、整理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傩舞,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

◎天贶节(六月初六):

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所以这一天也是“姑姑节”。

◎观莲节(六月二十四):

夏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观莲节(2006.07.19),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

◎七夕(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中元节(七月十五):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地藏节(七月三十):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藏节”。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天医节(八月初一):

八月初一,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传说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后因以为神。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炙的风俗,天医节当因此而来。这一天山东民间也有天炙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块洁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十分有效。沂南有采马齿苋的习俗,据说这天采的马齿苋,可以治痢疾。

济南地区农村在这天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中秋(八月十五):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重阳(九月初九):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祭祖节(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腊八节(腊月初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尾牙节(腊月十六):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渐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腊月三十):

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摘要:青海省世居少数民族主要为藏、回族、土、撒拉、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是无数旅游者心中的向往,它美丽而神奇,同样它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和禁忌,那么青海有哪些生活习俗以及禁忌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整理了青海的生活禁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青海旅游的主要礼仪与禁忌1、清真寺参观礼仪:清真寺在礼拜时间一般不欢迎非穆斯林参观,但穆斯林的礼拜确实是值得一看的,应当征得同意后才可参观拍照,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穆斯林带你进入,然后由他安排你在一旁观看。到清真寺参观游览,特别要注意卫生,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能吸烟、唱歌和大声喊叫,以保持肃穆的气氛。礼拜大殿一般不能随便进入,若要进去,应征得教长、阿訇的同意并脱鞋进入,不能翻阅经典等。

2、佛教寺院参观礼仪:到佛教寺院旅游,不像清真寺那样要求严格,但要行为文明。如果在佛像前献布施,将得到管理人员的优厚照顾。

3、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驱赶、伤害,那是臧民敬神祭品。切勿用猎枪对准鹰鹫,藏民忌讳伤害他们的神鸟。

4、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庙内物品观看无妨,不可擅自摸佛像、经书、拍照。有些地方不可以逆时针方向行进。有些秘宗殿禁止妇女进入。

5、步入藏民的帐篷、局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以在他人面前吐痰。

6、夏天青海拍油菜花的好地方很多,比如日月山、青纱山、青海湖、门源等,如果是无人看管的菜地,你可以在地边拍照,不要钻进去(一防止不必要的麻烦;二也是对老百姓的尊重,粒粒皆辛苦,踩踏的地方收成不好;三是可能有藏獒,会要命的)。青海湖边有很多专门开辟出来供游客拍照的油菜地,注意问明拍照时的收费。

7、湖西以藏民为主,民风纯朴,藏民很大方,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北面主要是蒙、回、汉人,安全一般也没有太大问题。注意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要避开那些喝的醉醺醺的当地人。因为信仰问题,当地藏民大多不吃鱼,尤其是湟鱼。

8、青海湖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湖,不可以在圣湖里游泳,也不要触碰当地人祭海的物品。环湖最好按照当地习惯,顺时针环湖。

9、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哈达是藏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藏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10、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续杯时,客人须用双手把茶碗向前倾出,以表敬意。

11、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2、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13、寺庙参加规矩,切忌喧哗、到寺庙参观,不要吸烟、摸佛像、翻经书等。对于喇嘛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动手抚摸。遇到寺庙内举行法事活动,要保持安静。不要在寺庙内和寺庙附近大声喧哗,更不能打猎和杀生。

14、参观绕行方向,切忌逆转经轮到寺院、佛塔等宗教教场所参观时,必须从左往右绕行(到苯教寺庙需从右边绕行),不要跨越法器、火盆等。还有转经筒,经轮不能逆时针转动。

15、清真寺在礼拜时间一般不欢迎非穆斯林参观,但穆斯林的礼拜确实是值得一看的,应当征得同意后才可参观拍照,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穆斯林带你进入,然后由他安排你在一旁观看。

16、藏区的天葬不欢迎观看,如果拍照或摄影更是会惹来大麻烦,因此必须得到家属许可后才能观看,但是尽量不要拍照。

17、如在穆斯林家庭住宿,不经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厨房,穆斯林的厨房一般不欢迎非穆斯林参观,也不要进入主人特别是女主人的房间。对于穆斯林家庭的与内地不同的男女地位和分工等不要大惊小怪。宗教器物不要触碰。在穆斯林家庭饮食要随同清真标准。

土族的主要禁忌1、土族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现在的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

2、土族忌讳吃驴、骡、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

3、忌讳到牲畜圈里大小便。

4、同时忌讳数主人家的牛羊,认为这会影响畜群的发展。

5、上炕就坐时忌讳坐到主人家的枕头、被子上。

6、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

7、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

8、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

9、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

10、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

11、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

12、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

13、土族家庭对生儿育女非常重视。生孩子要举行极为隆重的仪式,按其习俗,男孩子提前一天满月,女孩子则须满一个月。满月时,孩子的外公,本家长辈,凡来看月的亲朋好友都被邀请,给孩子穿戴新衣服,设宴招待客人,表示感谢。到黄昏时分,婴儿由其父亲抱着到大门口,迎接放牧归来的羊群,表示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可能源于土族先民在畜牧业经济时代对牛马羊的特别重视。土族婴儿,周岁剃头,婴儿一般都要穿枣红大襟长夹衫。

藏族的主要禁忌藏族人民由于长期受宗教的影响,生活中禁忌比较多。

1、藏族忌食圆蹄牲畜和有爪子的动物,如骡、马、驴、狗、猫、鹰等。也不得借用他们的工具和炊具宰杀、煮食这些动物。

2、到藏族人家作客,进帐篷时,一般男性应从帐篷中间绳索的左边进入,女性从右边进入,并以男左女右的顺序就坐。进入帐篷后,不能用脚踩锅灶,不能向供佛的方向和老年人伸腿,也不能跨越主人放置的衣帽等。帐内佛像前陈设的清水铜碗不能取用。佛像前不能脱鞋袜,灶火门前不能烤脚和鞋袜等物。

3、在藏族人家洗手、洗衣物时,要用他们的勺子在缸中取水,不能用自己的器具取水。不能故意打藏族人家的狗,更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

4、到寺院时,不准用手抚摸佛经、佛像、法器等,更不能跨越。在有经轮的地方转经轮时,应自左向右,不可逆转。藏胞的头和帽子一般不能乱摸。印有藏文的纸和刻有藏文的石头,不能当手纸或碰击。

5、藏民伸舌头,是表示尊敬而并非嘲笑;合十则是一种礼节。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等。

8、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1、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2、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3、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6、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7、与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记住不要将你的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尽管彼此间是老朋友。

18、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19、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20、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21、记住在下列情况下不能扫地或倒垃圾: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

撒拉族主要禁忌1、禁食猪肉和自死的动物肉,禁食驴、马、骡、狗、猫等动物肉,禁止饮血。宰杀动物时,必须要诵安拉之名宰杀,否则即使是牛羊等动物肉也不能食用。不能用猪同撒拉族开任何形式的玩笑,不能用他们的炊具来烧制猪肉及其他禁忌食品。请撒拉族吃饭,食品原料必须为清真原料,而且炊具也要清洗干净。

2、撒拉族禁忌抽烟喝酒,不能向别人让烟让酒,别人也不能向他们让烟让酒,不能从事与烟酒有关的任何活动,如制造、买卖、运输等。到了他们家中别人不能抽烟喝酒,斋月里,别人不能面对封斋的人抽烟喝酒,在清真寺或当他们进行宗教活动时,别人更不能在他们面前吸烟喝酒。吃饭时忌在碗里留下剩饭,忌讳用口咬食馒头等,而要用手掰开来吃。盛饭时忌用左手盛,忌从左方盛饭,而要从右方盛。禁忌践踏、浪费食物,食物掉到地上,若没有弄脏,要捡起来吃掉。进食时,禁忌不念“台思米”经段而进食。禁忌挑剔食物,禁忌暴食,不能跨越食物、进食器具等等。

3、撒拉族反对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反对男子穿红、黄、绿色衣服,反对男子佩戴金银首饰,男子穿戴忌讳露出肚脐以下至膝盖以上部分,女子穿戴除了五官和手外禁忌露出其他任何部分。忌讳穿刻意追求突出曲线的服装。禁止已婚妇女披头散发,忌讳男子留长发和长指甲等。

4、撒拉族不崇拜偶像,因此家中忌挂任何人物和动物像,忌用人和动物像的被面、床单等用具,忌讳摆设人和动物雕像,忌讳家中吹口哨或唱歌。过去在野外唱“花儿”或“玉儿”是允许的,但禁忌在家中或村里唱此类歌曲,所以在花儿中唱道:“庄子里到时唱不得,老汉们听见时骂哩”。

5、撒拉族禁止求神问卜、相面算命,严禁相信咒语咒术,遇有好事,忌过分高兴,遇有坏事,也不能怨天尤人,更忌对生活失去希望而产生自杀行为。撒拉族忌讳陌生男女单独相处,忌讳陌生男女间攀谈聊天。禁止离婚妇女或亡夫之妇女在百日内外嫁他人。发生丧事后,忌讳家人或亲属号啕大哭,忌穿孝服,忌送花圈、挽幛之类的东西,三天内,禁忌在丧屋招待客人,家人不准外出作客。

6、在语言方面,撒拉族的禁忌也颇多。为避免产生不洁思想,在长幼辈间、男女同处时,一些谈情说爱的词语也成为忌讳的对象,如“soyin”(爱、喜欢)一词,人们很少使用。生死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经阶段,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避免赤裸裸地将此类词说出来。在一般情况下使用“kuxinvumis”(口唤了)、“vuchangvumis”(无常了)来表示死亡,而不说“ul”(死)。当犯法或因其他原因被枪决时,不说“uldsr”(杀死),而用汉语和撒拉语的合璧词来表示“xoyla”(弄坏)。而宰杀动物之后,不能说“死了”,只能说“命出走了”。为避免难堪或产生误会,人们往往不直接陈说有关残疾词语,而用其他词语来代替。

回族的主要禁忌1、回族屋内不张贴画有人像及动物的画及照片,以避崇拜偶像之嫌。

2、回族人在饮食方面有本民族的特色的禁忌。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的飞禽、猛兽及鱼类,都属于禁食范围。大致分类。

(1)禽类:吃谷物、有嗉子、似鸡嘴的可以吃。如鸡、鸭、鹅、鹌鹑、鸽、麻雀、大雁等。似鹰嘴、食肉的则不能吃,如老鹰、枭、骛、秃鹫、乌鸦、喜鹊、啄木鸟等。

(2)兽类:反刍(倒嚼)、有四蹄、蹄分两半、性情驯善的可食。如牛、羊、骆驼、鹿等。反之则不可以,如猪、狗、猫、虎、豹、狼、狮、鼠、蛇、驴、马、骡、狗及猴、熊、象等。

(3)鱼类:腹下有鳍,身上有鳞,脊上有刺,有头尾的,如鲤鱼、鲢鱼、鲫鱼、草鱼、黄花鱼、带鱼等可以食用。不能食用的有鲸鱼、鲨鱼、青蛙、乌龟、海豚、海豹、海狗、海狮等,还有"象鱼不是鱼、叫鱼不是鱼"的也在禁忌之列,如泥鳅,甲鱼、贝类等。另外,不少回族人还有不食用家兔(野兔则可以)的传统。据说是因为家兔从怀孕到产崽的周期为一个月,而且母家兔在正常的气候下,每个月都可以来月经并进行繁殖,也就是说家兔可以每年繁殖十多胎。可食动物牛羊等身上的内外生殖器、睾丸、血液、鼻须、耳朵、胰子(淋巴结)、脑、膀胱等部位不可食用。因为这些部位和物质往往是各种病菌高发滋生地,藏污纳垢的所在。所以卖牛羊肉的回族人需把牛肉、羊肉收拾干净,规置利索。肉棘、胰子、污血管、淤血块、散脏毛等各种污物,都应该给去掉,特别是绞馅尤其要洗净弄清洁。除鱼类之外的动物须诵真主之名屠宰(回族说"宰",忌说"杀"),自死、病死的动物不可食用。

3、回族不喝酒,在家里也不备酒具,家里来客人一律不摆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在参加宴会时,别人敬酒和碰杯时,回族多以水、橘子汁、高橙等饮料代替。有些回族本身就不愿意和饮酒者同桌聚餐。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蒙古族自称“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蒙古族禁忌主要包括:火忌、水忌、病忌、产忌、忌蹬门槛、忌摸头、忌打狗七大方面,以及三大忌讳,包括作客,睡觉,数字。

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3、病忌: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4、产忌: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5、忌蹬门槛: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6、忌摸头: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利。

7、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8、作客忌讳: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9、睡觉忌讳:睡觉时和坐时脚忌伸向西北方。

10、数字忌讳:赠送礼物是忌送单数。

回族的风俗习惯:回族必须知道的禁忌习俗。

回族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在长期吸收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中国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衔接的基本民族文化。回族的通用语言是汉语,第二语言是阿拉伯语,在回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交流和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

回族的这些禁忌习俗一定要知道。

回族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

饮食方面,禁止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的动物,自行死亡的牲畜,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禁止吸烟饮酒;

信仰方面,禁止崇拜偶像等。

在社会行为方面,禁止高利贷和赌博。

一、回族禁猪习俗

是猪里回民最敏感的问题,也是回民习俗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无论什么压力和阻力,回族禁猪禁食猪肉的习惯都没有改变。

第二,回民斋戒免死物等习俗。

在饮食方面,回族不仅禁食猪肉,还禁食狗、驴、骡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凶猛的动物以及自己死亡的牛、骆驼、羊等牲畜,所有动物、鸟、家禽、非穆斯林以及奉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等。

空腹血

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古代阿拉伯人把血缘视为宗教禁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血液中,吃血是亵渎神明的。

禁食自我死亡

是人在生活中积累的一种经验,害怕食物中毒。后来被写成《古兰经》,带有宗教色彩。中国伊斯兰学者刘智解释斋戒和自死的规则时说:“自死不可食用有两个原因:第一,自死的东西一定有毒。第二,一切生物都有两重性,自然和性情。性善为命,性情则由肉身而生,贪恶好色,有厌人之心。因此,生物必须宰杀后再食用,才能去其肉。”

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经过长期的发展,非常注重饮食的选择。清代回族学者刘智在《天方至圣实录》一书中指出:“六畜中,能赶不能吃的有三种,包括马、骡、驴;两个能赶又能吃的人,骆驼和牛也;唯能食而不能驱者,羊也。”这逐渐形成了回民不吃死东西和血的习惯,也形成了不吃马、骡、驴肉的习惯。现在的回民都不吃那些脾气坏的,喜欢吃秽物,形状怪异,眼神暴戾,牙齿锯,爪子勾,生肉的。如虎、狼、豹、浣熊、狮子、猿、猴、猫、鹰、猫头鹰、刺猬、熊、蛇、青蛙、黄鼠等。这些东西都不要吃,除非你拼命保命,可以少吃点维持生命,但是吃不饱。

对于回族可以食用的畜禽,如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子、鹌鹑、兔子等。他们还应该请懂得屠宰动物的规章制度的阿里人或穆斯林来屠宰,从而形成一种定制的屠宰,即在屠宰之前,要洗大洗小。比如宰杀牛、羊、骆驼,必须用绳子绑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把这些食用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朝西的姿势。宰杀动物时,一定要先默念神的名字,俗称“道台斯米耶”:“比司敏,安拉比阿克巴!”即:“以真主的名义,真主是最伟大的!”然后切下畜禽的食道、血管、气管,清洗血液后剥皮或拔毛。禁止用开水烫伤皮肤和头发。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牲畜。

回族人屠宰动物的特殊习惯自古以来就没有改变过。到了元朝,成吉思汗开始颁布一项重要的禁令,严格禁止割喉杀羊。凡是杀羊的,必须按照蒙古人的破肚法宰杀,违者处以死刑。在元太宗窝阔台和元世祖忽必烈仍然坚持这一禁令。由于回民有祭祀动物的习俗,这一禁令遭到回民的抵制和反对。他们不向朝廷进贡,迫使统治者收回禁令。

回民吃海中动物也很讲究。它们不吃形状不良的水族馆鳞、螃蟹、鲨鱼、鲸鱼和鲽鱼,也不吃吃小鱼的大鱼。吃有头、有尾、有刺、腹部有翅、身上有鳞的鱼。如鲤鱼、鲫鱼、草、链等鱼类。这些鱼吃的时候不宰杀。人们认为鱼的血气在水中,但没有水就没有血气。更重要的是,穆罕默德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吃两种不被宰杀的动物:鱼和蚱蜢。”一般回民不怎么吃鸽子肉。传说鸽子保护了穆罕默德,所以回族中有“吃鸽子肉要用金刀宰”的说法。

第三,回族禁止吸烟和饮酒的习俗

回族人不喝酒,家里也不准备酒具。家里的客人都不上酒。有时,为了接待客人,在宴会上别人敬酒碰杯时,回族人用水、橙汁、高橙等饮料代替。有些回族人不愿意和喝酒的人一起吃饭。回民没有猪那么讨厌酒。城市里的回民现在也喝酒,不过都是背着父母去喝。

回族禁酒主要是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因为伊斯兰教严禁饮酒。古代阿拉伯人有饮酒的习惯。公元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搬到麦地那后,遇到了几个酒徒。起初,有人问穆罕默德是否会允许。穆罕默德回答说:“他们问你喝酒赌博的事,你说其中必有大罪,对大家都有好处,但弊大于利。”没有明确禁止饮酒。后来有人继续喝,劝也不听。喝醉后呕吐,胡言乱语,不能礼拜,等等。

穆罕默德说:“信徒们!不要在你喝醉的时候崇拜,直到你知道你在说什么。”也就是说,周外还是可以喝的。后来喝酒的人继续喝,喝多了就打人,伤害别人和东西,互相成了仇人。穆罕默德下令用蜜枣和鞭子抽打饮酒者。在阿布比尔克尔的时代,喝酒的人被鞭打40下,后来又被鞭打80下。最后,先知开始实施禁令,以安拉《古兰经》的名义写道:“信徒们!喝酒、赌博、要签证都只是不雅的行为,只是魔鬼的行为,所以远离,这样你才能成功。魔鬼只希望你们因为喝酒赌博而互相仇恨。”

由于《古兰经》的影响,回民严格禁酒,别无选择。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不喝酒的好习惯,也意识到了酒精的危害。笔者调查期间,回民认为酒是麻醉性饮料,饮酒不仅有害健康,而且历史和现实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失去家园、丢掉性命、违法乱纪、作恶多端、败坏名声的事例数不胜数。所以回族人认为喝酒是不光彩的,不合适的,必须严格禁止。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喝酒。现在回族禁止白酒,利口酒,啤酒。

回族人也不抽烟,认为抽烟,尤其是抽鸦片是犯罪。所以过去很少有回民吸鸦片,“百里无事”,男女老少都知道它的毒。所以长辈经常对晚辈进行劝导教育,女人经常敲响警钟。比如有一句回族的民间歌谣,就是一个女人劝郎不要抽鸦片:“你不要抽洋烟,抽吧,花钱。年纪大了会吃苦,一会儿疼,一会儿累,一会儿困,一会儿走在别人前面,没人听你的。”抽香烟的穆斯林不多。即使有,大多数也是ar

现在,当涉及到婚礼和其他节日的时候,我们应该适当地准备一些香烟来招待我们的兄弟和国家。穆斯林不抽烟,这是卫生习惯。他们认为吸烟是痰多,肮脏,不卫生;第二,吸烟会引起肺癌等疾病,对人的健康非常有害。这是很科学的。第三,抽烟的人寿命短。据有关专家统计,25岁以上的人每天吸40支烟,平均寿命比不吸烟的人短8年,所以回族人不爱吸烟。一些回族老人也反对其他人在他们的礼拜场所吸烟。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说:“但是在人事上,汉人是弱小的,他们的衣服是破烂的,他们那张鸦片滥用后的淡黄色的脸,挂在大多数汉人的头上!凡是身体强壮、衣着整洁、骑着高大的骡子或马的人都会回来。”

因为回族人不抽烟不喝酒,都是满脸通红,帅,壮,不吐口水,不喘气。甚至老年人也能像往常一样骑自行车和参加劳动。所以长寿老人很多。在1983年的人口普查中,宁夏共有22位百岁老人,其中回族有22位,回族人口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四。回族被禁止签名、赌博和崇拜偶像。

禁止回族签名、赌博、拜偶像。自古以来,男女老少都不允许阴阳师、算命师自己算命,或者别人算命。他们不信风水阴宅,不问仙方,驱鬼治病,等等。认为穆斯林的求签证、算命等。都是不正当的污秽行为。因为回族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相信人的命运是真主安排的,一切由真主决定,所以不搞其他迷信活动。

禁止回族崇拜任何偶像。在回族聚居的村落,一般没有人头雕像。家里禁止摆放人和动物,墙上也不愿意挂人头像,只挂山水画。有些回族人挂着人或动物的画像,但他们崇拜时,会用一张白纸遮住画像的眼睛。因为回族人只信神而不信其他一切神,不崇拜一切偶像,所以养成了不把偶像放在家里的习惯。

穆斯林也禁止赌博,认为赌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是有害的,赌博是“双重目的”。他们赚的钱是不劳而获的,是不义之财。过去,一些回族人玩赌博。结果,他们的家庭被摧毁,他们的妻子被拆散。建国前有一首回族民歌,形象地表现了“十人戏九人穷”的命运。比如“腰弯如笼圈,头枕半砖,底盖洞毡”。

回民中,如果发现赌博,邻居劝,父母用棍子打。因为回民都是反对赌博的,所以现在回民中玩赌博的人很少。

回民也忌讳高利贷,认为高利贷是不允许的,但现在民间也有人实行变通。此外,禁止穆斯林拿食物开玩笑;禁止女性露出乳房和手臂;避免汉人向回民家借餐具;回民还禁止男性佩戴金饰、过度装饰、扎绿、拔去部分眉毛等等。

回族的“见面礼”习俗是什么

俗,“和合三分”。无论回族,男女老少,见面打招呼时,一般都用一句问候语,也叫见面语。次强调见面礼仪的重要性,说“如果你觉得有安全感,就应该比他回答得更好。”一般来说,问候是由先说“平安,两只眼睛,阿莱库木”的送礼者来说,表示主会给你平安,而回答者说“我的眼睛,两只眼睛”,表示神也会给你平安。这种风俗文化起源于阿拉伯。根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在晚年得到了一个“儿子”。天使事先告诉他“两只彩色的眼睛”,从此人们纷纷效仿。在穆罕默德传教期间,这一习俗开始流行,并被视为“神圣之举”。阿拉伯人和人

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一些回族人把问候语简称为“两眼彩”。回民见面,发件人说“两眼彩”,回民说“两眼彩”。《古兰经》,《西域番国志》在回忆穆斯林见面的礼仪时,他们说:“我们见面时,根本没有什么礼仪,只有鞠躬和鞠躬,而‘萨利玛马里’两个字只是”。“萨利马力”的意思是“有两只眼睛来图书馆”和“只有鞠躬”。回民说“有两眼两眼”,微微鞠躬。这说明回族的见面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说到相互“色眯眯”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一般是晚辈先给长辈“两眼放光”。同行的亲朋好友见面,年轻人给年长的人“两眼放光”。教民遇到Atsu,教民先给“两眼颜色”。客人见主人,客人先给“两眼颜色”。如果是外出,先把注意力放在留在当地的人身上。骑手先给了行人一个“两眼”。先给男女“两眼”。先给夫妻“两只眼睛”。在西北的一些地方,是女人对彼此有两眼一抹黑。少数人先给很多人“两眼”。如果一个人去清真寺或者遇到婚礼,他应该对大多数人喊“两眼有色”,大多数人听到什么都会有所反应。这样,少数人就不会再给所有人同样的眼神了。

回族人互相说“两眼同色”时,也会握手。有些地方,回族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表示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尊重,真诚地祝福对方。

在一些地方,回族人双手握拳或平举双手,以示友善和庄重。还有回民,给“两眼彩”时伸出右手,互相握手。左手碰对方右臂,表示关系很亲密,像一家人。如果有人出门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回族人,跟他们打招呼,对方就知道你也是回族人。有什么事就热心帮忙。

回民反对说“有两只眼睛是彩色的”时,就摇头:高兴,开心,哈哈等等。年轻人不“盯着老人看”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议论。听到别人给“两眼有颜色”却不回“两眼有颜色”,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行为,被大家辱骂过。

回族人不裸身相见,不上厕所,不拜神,都不说“两眼”。遇到汉族等其他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同胞,只握手问好,不“打情骂俏”。回族男女有两眼不握手。

回族人的问候不仅仅是见面就说,有时候还会互相说“两眼变色”。一些离家在外的回族人在给长辈和老人写信时,会在问候语上写上“代表‘两只彩色的眼睛’的问候”。

现在,在庆祝回族节日和举行宗教会议时,有关的回族人在说话时也说“两只彩色的眼睛”,简称“彩蓝”,这使回族人感到一种亲切感。

回族有哪些习俗?有什么意义?

服装习俗:

回族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区别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褐色无喙帽。妇女戴盖头,尤其是在中国西北地区:女孩和新婚夫妇穿绿色,中年妇女穿黑色,青色和老年妇女穿白色。回族男性喜欢在节日或婚丧嫁娶时戴小白帽,女性则戴前端遮下巴、背面垂肩的披肩。

饮食习俗:

在饮食上,回族一般吃牛、羊、骆驼等反刍的偶蹄类草食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和自杀动物。尤其是禁食猪肉。回族讲究饮食卫生,讲究淋浴和洗漱。走进农村回族干净整洁的房屋,经常可以看到门后的横梁上挂着一个水缸,下面有一个浅坑通向下水道,人们经常在这里洗澡、打扫卫生。平时洗脸、洗手时,用汤瓶代替脸盆。汤瓶,又称洗锅,最早是从阿拉伯传入的。现在城市里的清真餐厅,经常会挂一个清真的木牌,上面有一个“汤瓶”的图片。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汤帆F上加上一根“老虎画白”或阿拉伯语的“真理”,以表明这是一种正宗的伊斯兰文化。回族忌吃猪肉、狗肉、马肉、驴肉、骡肉,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东西。其他人被禁止在自己家里抽烟喝酒;食物是禁止开玩笑的,不能用禁食来比喻。

如果你无法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在所有人饮用的井和泉中,不准牲畜饮用,也不准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喝水前一定要洗手。水容器中剩余的水不能倒回井中。回族在日常饮食中非常注重卫生。只要有可能,他们应该在饭前饭后用流动的水洗手。大多数回族人不抽烟不喝酒。吃饭时,他们的长辈应该坐在前面的桌子上。晚辈不能和长辈坐在炕上,必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

另外,不能舀水,也不能舀饭。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讲究卫生的宗教,讲究卫生,有一定的饮食禁忌。最重要的禁忌源于《哈烈志》的规定,即:死动物、放血、猪肉、奉真主之名宰杀的动物、酒精。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食用和使用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重视人的精神纯洁和身体安全”。

动物不会因为疾病、衰老或中毒而自杀或死亡;血液是输送身体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通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丑,不选饮食,懒。

这三类都属于不洁,所以不应该吃。至于禁食“奉真主之名宰杀的牲畜”,那是因为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要念诵他们偶像的名字。为了从思想上消灭一切形式的多神教,伊斯兰教禁止食用以偶像名义宰杀的动物,并要求信徒在宰杀动物时念诵安拉的名字以示区别。至于酒,在伊斯兰教早期,只限于不喝醉。后来因为有人喝醉了,耽误了生意,影响了团结,就宣布禁止喝酒。

伊斯兰教关于饮食的禁忌是每个穆斯林都必须遵守的教规。久而久之,教规的内容逐渐成为信仰它的各族成员的饮食习惯。对于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来说,这已经成为这个国家传统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个人和国家都禁食猪肉。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保安族等十个少数民族都遵守这一习惯。因此,虽然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个别成员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难改变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这种生活标准。现在,伊斯兰饮食已经成为全世界十几亿穆斯林共同的生活习惯,这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穆斯林使用的“清真食品”的特点是不含猪肉、猪油、自杀动物肉、酒精或其他有毒物质。

宗教习俗:

我习惯在住处建一个“拜庙”,我就住在庙的周围。礼拜逐渐被统称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中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干净、正宗”。以米饭和面条为主,吃牛、羊、鸡、鱼等。逢年过节“香油”“痱子”等油炸食品。回族人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要在茶里加入冰糖和红枣。穆斯林小吃享有很高的声誉。

服装:一般中年以上男性戴白帽子,穿白衬衫,黑马甲;妇女戴黑色、白色或绿色盖头,老年妇女喜欢穿黑色开衫和外套,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葬礼:土葬和快速土葬被广泛采用。一般早上死,中午埋;晚上死,第二天早上埋。请阿訇主持葬礼,将死者用白布包裹掩埋,用尸箱运至墓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和圣日。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而盛大的节日,在伊斯兰历10月1日举行。在新疆,开斋节被称为肉食节,肉食节是波斯语,意为斋戒。穆斯林每年斋戒一个月。斋戒期间,穆斯林要在日出前吃好斋饭,可以吃饱喝足;从日出到日落,不准吃东西,不准喝水。

在斋月,穆斯林被要求克制所有自私的欲望。儿童、老人、病人和孕妇不能禁食。斋戒期满后,是开斋节。清晨,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进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宰牲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举行。Kubang的意思是牺牲和奉献。宰牲节又称宰牲节,是一个以宰杀和祭祀为特征的节日。回族人很讲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一般家庭都很干净,一尘不染;特别注意水源的卫生。所有供人饮用的井、泉禁止牲畜饮水,附近不准任何人洗衣、洗漱、洗澡。所有井都盖上了,取水前一定要洗手。水容器中剩余的水不能倒回井中。

禁忌:不吃未经穆斯林宰杀或处死的猪、狗、马、骡的肉,牲畜和家禽,或动物的血等。其他人被禁止在自己家里抽烟喝酒;吃馒头、煎饼、馕时,不要一坨一坨地吃,一定要掰成两块以上的小块;禁用美食笑话;不能用禁食来比喻,比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在人前袒胸露臂;避免背后中伤,说别人的缺点。

节日习俗: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宰牲节,源于伊斯兰教。斋戒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五大支柱”之一。开斋节是斋戒到期的日子。一般来说,斋戒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开斋节在10月1日。宰牲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第10天举行。因为12月10日是前往麦加朝圣的最后一天,我们宰杀牛羊庆祝并举行晚宴。

这位青海姑娘的征婚启事火了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